東方紅大橋整治后
石橋鋪大橋進行“微更新”
綿陽是一座山水之城,橋梁眾多。這些橋梁不僅是重要的通行載體,也時刻展示著城市文明形象。
在縱深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提質行動中,今年3月16日,我市向社會公示了城區41座橋梁病害整治清單,并將橋梁名稱、所經道路/河流、“病癥”、整治措施、實施時限、責任單位等信息向社會公開。整治中,市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辦還公布了監督電話,全程接受市民監督。
1個月過去了,這場陽光下的橋梁“微更新”行動效果怎樣?4月19日,記者前往現場采訪。
□綿報融媒記者蘭建春文/圖
“微罩面”
“綿陽第一橋”東方紅大橋已有55年橋齡。記者在現場看到,大橋橋面已全部黑化,并施劃了標線,整座橋看上去十分清爽。“之前路面有個小坑洞,路過車輛速度稍快就很容易‘跳車’。”家住橋頭文泉尚座小區的市民謝先生告訴記者,這次改造后,開車在橋面上跑起來舒適多了,噪音也小了。
這次“微更新”中,多座橋梁運用到瀝青“微罩面”技術,為橋面換上“輕薄新裝”。市住建委市政維護中心王南介紹,類似東方紅大橋這樣的城區橋梁均為交通要道,改造施工中無法長久封閉,傳統改造方式耗時耗力,對交通影響較大。本輪改造中,多座橋梁路面鋪設采取瀝青“微罩面”技術,因骨料小、顆粒小,鋪上后間隙更小,還具有提高效率、抗滑、降噪、耐磨、環保等特點,能明顯提高駕駛舒適度。
“微整形”
在桃花島大橋,橋面伸縮縫經過“微整形”,銜接處順滑了很多。
之前,這些橋面伸縮裝置在大流量通行狀況下損耗很大,出現了橡膠密封帶老化、混凝土局部碎裂、齒板螺栓松動斷裂、型鋼構件銹蝕變形等問題,降低了路面平整度,增加了行車阻力并產生附加振動,加劇了橋面噪聲以及橋梁共振,甚至扎爆過車胎,不僅影響橋梁路面美觀,也影響了行車舒適度與安全性。
“以前,車輛一碾上伸縮縫就‘哐當哐當’響,路面高低不平,車輛路過顛簸,不但不安全,夜里發出的噪音還很擾民,橋那邊的居民都能聽見。”桃花島居民李女士對此印象深刻。
在本次對桃花島大橋的改造中,經開區市政部門更換了全部8根伸縮裝置,共計60米,有效地降低了橋梁道路交通噪聲、振動,同時也有利于保護橋梁主體結構,提高通行效率和交通安全。
本次橋梁病害整治點位分布在涪城區、游仙區、高新區、經開區等多地,主要整治內容為路面破損和伸縮縫損壞,其中6座橋全面黑化。為此,市住建委成立“一把手”工作專班,將其納入全市城鄉環境綜合提質三年行動攻堅。改造中,嚴把質量、安全、技術、環保和進度關,同時邀請市民全程線上、線下監督。
目前,41座橋梁病害整治已基本完成,共實施橋面黑化41365平方米、護欄維修182米、伸縮縫修復190條、橋面混凝土修復2089平方米。整治后,城區橋梁通行環境、安全系數、“顏值”均大為改善。
編輯:李志